近日,英国军事分析家亚历山大·墨丘利斯在油管频道的节目中表示:俄罗斯已在俄乌消耗战中战胜乌克兰。有支持者视其为“迟来的真相”,反对者则斥为“投降主义论调”。这场围绕“谁输谁赢”的争论背后,是俄乌战争从军事对抗演变为工业耐力与地缘意志双重博弈的缩影。
俄军的火力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。莫斯科通过重组军工体系,将坦克产能提升至每月200辆,并启用12家工厂全天候生产炮弹,其成本控制能力令西方咋舌——一枚152毫米炮弹的俄方成本仅为800美元,而北约同类产品高达4000美元。这种“炮弹经济学”使得俄军能在哈尔科夫至扎波罗热的上千公里战线上,以每天数万发的密度实施“焦土战术”,迫使乌军陷入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被动防御。
有人指出,俄军频繁使用库存的苏联老旧弹药,哑弹率高达30%,实际杀伤效率被严重高估。更尖锐的批评指向西方:“如果北约真如自己宣称般强大,为何连炮弹生产都追不上一个被制裁的俄罗斯?”
中国军事学者宋忠平则点出消耗战的本质矛盾:俄罗斯的胜利定义是“迫使乌克兰接受领土现状”,而乌克兰的目标是“恢复1991年边界”,双方的政治诉求毫无交集。即便俄军掌控战场,只要西方不彻底放弃乌克兰,战争就可能无限期延续。这种“没有终点的马拉松”对双方都是折磨——俄军虽占据火力优势,但兵员短缺导致其难以扩大战果;乌军依赖外援维系抵抗,却因援助滞后屡失反攻窗口。
网站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中青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xjz.org.cn/47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