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王传帅 王明星
文明乡风拂过黄河故道,振兴画卷铺展沃野平原。在黄河故道蜿蜒而过的豫北大地,一座以文明为底色、以振兴为画卷的活力城镇正焕发光彩。台前县孙口镇,这片承载着“百忍文化”厚重底蕴与“将军渡”红色基因的沃土,正以移风易俗破陈规、文明实践聚民心、城乡融合展新貌、文化赋能促振兴,让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浸润沃野平原,绘就出一幅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时代新篇。
破立之间,文明乡风涵养和美底色
走进孙口镇,各村村规民约的公示牌格外醒目,“去世群众一律火化、去棺简葬、‘一碗菜’丧宴”的新习俗已深入人心。近年来,该镇以红白理事会为支点,推动27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,让“厚养薄葬”从“干部带头”变为“群众自觉”,累计节省资金超百万元、土地200余亩。
在桥北张村百忍堂,“忍、义、让”的千年古训与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碰撞出基层治理的火花。依托“百忍劝和”调解室,乡贤、老党员组成的调解队伍累计化解矛盾80余起,调解成功率100%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。更有“河南好人”姚如甲十年如一日投身志愿服务,“金牌月嫂”贺柱兰带领妇女脱贫致富,3000余名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“乡村光荣榜”等先进典型如群星闪耀,让文明新风在群众身边落地生根。
实践为笔,志愿红绘就温暖底色
清晨的将军渡红色文旅区,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迎来一批研学学生,重走渡河路、聆听“渡河精神”宣讲,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传承;夜幕下的文化广场,“文艺轻骑兵”正编排豫剧《百忍颂》《将军渡》,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……在孙口镇,28支志愿服务队、800余名志愿者编织起“15分钟文明实践圈”,年均开展理论宣讲、科普服务、文化演出200余场次,让文明实践既有“高度”更有“温度”。
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“百忍文化”讲座座无虚席;烈士陵园前,“清明祭英烈”活动庄严肃穆;田间地头,党员志愿者助农服务的身影成为最美风景。从红色文化铸魂到志愿服务暖心,文明实践正成为凝聚民心、提振士气的“精神引擎”。
城乡融合,宜居宜业铺展振兴画卷
驱车穿行孙口镇,城镇里,笔直的道路四通八达,800余盏路灯点亮夜晚,59座生活小区灯火璀璨,2.6万平方米绿地织就生态底色;乡村中,6处街角公园、152处“一宅变四园”(花园、果园、菜园、游园)串起田园诗意,4.6万株新绿让村庄步步见景。作为城乡融合示范镇,该镇推动市政管网向农村延伸,解决积水排涝等“老大难”问题,服务保障滨湖学校、新区职业高中等顺利招生,新增学位10500个,实现“10分钟上学圈”全覆盖。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。孙口镇依托刘桥现代农业示范园、省级黄河生态湿地,打造“红色文化+生态旅游+农耕体验”产业体系,将军渡的红色研学线路年接待30余批次团队,黄河鲤鱼、红颜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四方。2024年,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4.1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17.72亿元,经济指标稳居全县前列,一幅“产城融合、景美民富”的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。
文化铸魂,守正创新厚植发展根基
当千年“百忍文化”遇上新媒体,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展开,全国海选的100名张姓族人组成“百忍”文化宣传队,用短视频讲述“忍义让”的当代价值;连续八年举办的“千人饺子宴”吸引2000余名海内外宗亲共话传承,成为豫鲁冀地区的文化盛事。同时,复原将军渡老码头、创编红色豫剧《将军渡》,让“渡河精神”从历史走进现实,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,文化“软实力”正转化为发展“硬支撑”。
在桥北张村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公艺墓见证着文化传承的坚守;在百忍堂,家族长者正手把手传授“百忍”故事讲述技艺。从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到文旅产业“火起来”,孙口镇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,让历史底蕴成为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从陈规旧俗的桎梏到文明新风的浸润,孙口镇的蜕变,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。当文明乡风持续拂过这片热土,振兴画卷在黄河岸边渐次铺展,孙口镇正在书写着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时代答卷,为中原更加出彩奉献出孙口力量。
审核:张松涛
网站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中青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xjz.org.cn/6690.html